手机站

玉米日评:新粮即将上市,“高烧”的玉米市场能降温吗

2021-09-14 阅读:68

  国内玉米的价格维持弱势震荡,山东深加工企业门前到货量开始恢复,企业再次根据自己门前到货进行价格调整, 粮源主要分为本地春玉米和东北入关玉米,而在10日的进口玉米拍卖,成交量依旧较为冷淡,而有三个消息,或许能给玉米市场带来一些转机,一是东北地区的中储粮拍卖或将暂停,二是黑龙江吉林两省部分持粮贸易商选择转结余!三是目前东北地区的采购商数量明显增加!

  东北地区的中储粮拍卖或将暂停

  该消息尚未得到官方的验证,但是从中储粮官网公布的拍卖公告来看,除了依旧如常的进口玉米外,东北地区下周一到周三的拍卖场次仅有三场,黑吉辽各一场,并且吉林和辽宁两省还是购销双向!分别是辽宁1.2万吨,吉林0.57万吨,黑龙江0.59万吨!但从拍卖的安排来看,确实中储粮开始大规模减少东北地区的投放力度!但是具体是否停拍,就要等中储粮下一步的拍卖公告了!

  黑龙江吉林两省部分持粮贸易商选择转结余

  从目前得到的消息来看,黑吉两省确实有部分持粮主体直接与中粮达成协议,签订了转结余合同,但必须要说的是,目前已被证实的数量并不多,黑龙江地区仍有大量的“僵尸粮”尚未得到妥善的解决!

  东北地区的采购商数量明显增加

  从昨日的东北地区购销状态和关内(包括南方采购商)的动向来看,东北地区的采购商数量确实开始明显上升,并且下订单的数量也较大气,不少都是万吨起步!这有利于目前东北地区贸易商的出货速度和价格稳定,就目前的结果来看,吉林地区的“自杀式售粮”并未再现,烘干粮价格依旧在2480-2550元/吨之间,自然干粮源价格依旧维持在2600-2650元/吨!

  新粮价太便宜国家补钱给农户

  对于今年新粮的价格,大家的看法基本上是统一的,高开是肯定的了,有部分机构认为,今年老百姓种粮成本高,但是国家已经进行了补贴,农户今年的售粮积极性应该会高于去年,但实际情况如何,国家看似补的不少,但是分到农户手上就没两子了,至于说预期的问题,已经不是简单的高不高就可以概括的,农民辛辛苦苦一年,不赚钱或许能接受,至于赔钱吗,可能就没那么容易接受了!要知道五谷者,万民之命,国之重宝。

  下游消费上升,刺激效果显著

  随着开学季、中秋节、国庆节等影响。下游消费需求明显上升,而本周,各大淀粉企业的出货速度明显加快,企业的开机率也在稳步的上升中,从目前的企业“憋价”效果来看,还是比较显著的,一边不断压低原粮的价格,另一外在缓慢提高终端淀粉的价格,即消耗了库存又降低了成本,这一手牌确实打得不错!另外需要说明的是,从目前国内的玉米市场供应来看,在未来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国内的粮食供应仍将维持紧供应状态!

  总的来说:

  随着政策的一步步调整和贸易商的“触底反抗”,目前国内的玉米价格基本上算是到了“谷底”,也可以说是跌无可跌了!随着东北地区开始有序售粮,叠加采购商的增加,预计东北地区的价格或将暂时趋稳,随着粮源入市的加快,东北地区的价格有望涨一涨!就目前东北地区新玉米上市的情况,以辽宁地区为例,朝阳地区干旱面积不小,产量受损,再叠加气温较低,今年的收割时间晚,要知道,这并不是个例,整个东北不少地区都面临类似的问题!

  所以我们的观点不变,在2021年新玉米大规模上市之前,玉米机会还是大大的,无论是从供需关系还是政策走向来看,“翘尾”行情是必然的,而从最近中储和中粮甚至东北地区一些大的企业动作来看,都在以各种手段转化粮源,以防止玉米“重蹈去年”的覆辙!所以,我们还是那话,不要慌, 能坚持到最后的才是真正的胜利者!

  小麦:

  对于小麦的价格走向,就像前几天咱的分析一样,小麦价格开始出现较大范围的回落,虽说昨日西安的竞价采购结果不错,但这不足以支撑小麦价格继续上行!结果:预计竞价采购76656吨,实际成交56656吨,成交率73.91%,最高成交价2840元/吨,最低成交价2750元/吨,平均成交价2781.67元/吨。 

  对于小麦价格的走向,我们还是那句话,长期来看还是不错的,但是当前的小麦价格,华北地区的高点基本在1.3元/斤左右,要知道,这个价格已经达到不少持粮主体的心理预期,在叠加腾库需求,预计小麦价格小幅回调难免,但就目前的市场利好利空因素,短时间内不会出现大涨大跌得局面,要卖高价的,放到年底也没啥问题!

  最近一个月,国内玉米价格持续走弱,由于存在地域性价格差异,跌势在现货中表现的并不太明显,但在期货行情图表中,下跌的趋势更为直观。大商所玉米期货主力合约价格从年初接近3000元/吨,一直运行到当前的2460元左右,一吨玉米跌了四百多块钱。而从今年5月份开始,玉米跌势加剧,甚至没有出现过一次像样的反弹,下方的有效支撑依然不知在哪?不过,从上周开始,连玉米价格在2450上方已经徘徊了差不多一周的时间,当前价格是2463元/吨。

  自去年以来,玉米价格上涨一直被关注,因为作为饲料主要原料的玉米,价格涨跌关乎下游禽畜养殖利润成本,所谓的猪粮比较和玉米价格也有很大联系。不过话又说回来了,尽管玉米价格上涨总被认为是生猪养殖户亏损的一个因素,但事实上,当前的玉米价格和去年同期已经持平,而去年同期的猪肉价格还能卖到三十多块钱,当前,这样的比较也没有多大意义,毕竟每一种商品自身的供需基本面不同。当前,玉米期货价格已经运行到2450元/吨附近,也是去年9月份玉米价格的中点附近。尽管没有突破,但也有稍稍企稳的迹象。

  就在这个时候,周五来自外盘的行情背离,似乎闪亮了玉米止跌回升的行情猜想。

  上周五(9月10日),美国农业部公布了9月农作物供需报告,数据显示,

  1、玉米期末库存增加2.2亿蒲式耳:2021/22年度玉米年末库存预估为14.08亿蒲式耳,此前市场预估为13.29亿蒲式耳,8月预估为12.42亿蒲式耳;2020/2021年度玉米年末库存预估为11.87亿蒲式耳,市场预估为11.59亿蒲式耳,8月预估为11.17亿蒲式耳。

  2、玉米单产上调1.7蒲式耳/英亩:2021/2022年度年度玉米单产预估上调至每英亩176.3蒲式耳,此前市场预估为175.8蒲式耳,8月报告预估为174.6蒲式耳。2020/2021年度年度玉米单产预估与上月持平,为每英亩172蒲式耳。

  3、产量预估提升2.46亿蒲式耳:2021/2022年度玉米产量预估为149.96亿蒲式耳,与此前市场预估持平,8月报告预估为147.5亿蒲式耳。2020/2021年产量预估与8月报告持平。

  4、种植面积增加60万英亩:2021/2022年度玉米种植面积预估为9330万英亩,8月报告预估为9270万英亩。2020/2021年种植面积预估与8月报告持平。

  5、收割面积增加260万英亩:2021/2022年度玉米种植面积预估为8510万英亩,与此前市场预估持平,8月报告预估为8250万英亩。

  报告发布后,面对如此的重大利空,芝加哥商品交易所玉米期货价格应声回落,迅速跳水至497.50美分/蒲式耳,这也是今年4月份以来的最低价。但随后价格快速触底回升,截止收盘上涨6.50美分/蒲式耳,录得1.27%的不错涨幅,这也是最近一个月的最大涨幅 

  尽管玉米内外盘关联度还不算太大,随着国内玉米每年进口玉米不断增长,外盘玉米价格也直接影响着连玉米涨跌,因为它直接和进口玉米价格有关。尽管美国农业部报告对玉米价格走势严重利空,但是玉米价格的背离走势,似乎大有利空出尽的寓意,或许也会推助国内玉米价格止跌回升。

受玉米价格走高影响,国内多家饲料企业近日接连发布涨价通知。目前,下游企业因原材料成本高而承受压力,上游的粮食贸易商、种粮农户也为高位震荡的玉米价格担忧。不过值得关注的是,距离新粮上市的日期越来越近,玉米价格也出现一定回落。

饲料企业忙涨价

高位震荡的玉米价格最先影响的是饲料企业。8月底至9月初,新希望、正邦科技、通威股份等下属的部分分公司陆续发布涨价通知,涉及猪料、鸡料、鱼料等多个产品线,每吨饲料的价格约上涨50-150元。

饲料行业的龙头企业海大集团在近期的投资者调研中表示,当前,玉米等原材料价格走势并不好判断。目前来看,玉米等大宗原材料价格此前已经经历了大幅上涨。而今年以来,玉米等大宗商品形势错综复杂,影响因素增多。值得关注的是,海大集团今年上半年对外销售饲料839万吨,同比增长31%,饲料单价同比增长12%-13%。

今年上半年,饲料价格上涨明显。金融工具和分析工具服务商万得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全国玉米和豆粕现货均价较同期分别上涨超过44%和24%。新希望在半年报中表示,玉米、豆粕等主要饲料原料价格持续走高,玉米市场均价更是在今年年初逼近3000元/吨大关。

下游企业也在翘首以盼玉米市场降温。国内一家养殖企业的饲料业务相关负责人告诉中国商报记者,因生猪产能扩张,养殖端的饲料需求大幅增加。饲料价格上涨也是今年上半年拉低养殖业利润的重要原因。若饲料价格还不回落,企业多会选择改变饲料配方,减少玉米等价格较高的原材料的使用。

值得关注的是,目前,下游企业普遍反映原材料成本承压。牧原股份、正邦科技等生猪养殖业龙头企业均在半年报中提及原材料成本压力是导致业绩下滑的重要原因。下游企业的反应是否会影响当前玉米的购销进度?上述饲料业务相关负责人坦言,为了降低原材料成本,企业会使用替代品,减少对玉米的需求,但这并不会对玉米价格产生影响。玉米价格降温还是要靠整体供应量的提升。

上海钢联农产品事业部玉米分析师刘栋也对中国商报记者表示,下游消费肯定会影响玉米的需求情况,但下游需求端的压力往上游原料玉米的传导过程较慢,通常要经历一个中长期的过程,因此并不能很快在玉米购销过程有所体现。

玉米价格出现回落迹象

新粮上市的日期越来越近,玉米价格也出现一定回落。据大宗商品分析机构Mysteel农产品网统计,截至9月10日,全国玉米参考均价为2692元/吨,月环比下跌1.9%,同比仍上涨19.22%。

近期的玉米价格虽然仍在高位,但是多方因素为玉米价格降温。上海钢联农产品事业部玉米分析师刘栋对中国商报记者表示,近期导致玉米价格下跌的因素有很多。首先,新玉米上市临近,当前玉米价格下跌属于正常现象,属于季节性下跌。再者,粮食主产区贸易商出货意愿增加,市场上不缺玉米,供应环境相对宽松。另外,下游企业采购心态放松。东北产区深加工企业的库存基本能与新粮上市接轨,华北产区深加工企业逐渐降低库存,为新粮收购做准备。饲料企业原料采购多样性,玉米替代品的使用依然较为普遍。

这轮价格变动正常吗?东北地区一位种粮大户告诉中国商报记者:“近期的玉米市场一直在下调,新粮上市后,感觉玉米价格能跌至0.9元/斤。玉米价格维持在0.9元/斤上下是正常且理性的。我们更期待稳定的玉米市场。每天的收购价都是透明的,过高的价格也会影响市场走货量。”

新粮上市后玉米市场或继续降温

业内人士认为,新粮上市后,玉米市场有望回归理性。刘栋认为,今年上半年市场各方炒作气氛逐渐降温,市场心态回归理性,购销明显更加谨慎,加上新粮上市普遍存下跌预期,玉米市场已经明显降温。短期来看,新粮逐渐上市,玉米价格的季节性下跌不可避免。新粮上市后,玉米价格依然将偏弱运行,继续寻求新的底部支撑。

东北地区的一位粮食贸易商告诉中国商报记者:“玉米价格变动没有给玉米产销进度带来太大影响。去年玉米价格已经经历了较大的涨幅,今年大家的生产、销售计划普遍较为理性。新粮即将上市,此前收购的粮食售卖进度也在加快。我们也害怕玉米价格暴涨暴跌,如果价格高了,下游的消费需求就减少了,收购上来的粮食不好卖;价格低了,就影响利润。稳定的市场是大家都期盼的。”

当前,市场主体的心态是影响玉米市场购销的主要因素,也或是影响玉米价格变动的一大因素。刘栋表示,玉米的购销进度受市场主体心态的影响比较大,如农户的售粮心态和贸易商的收购心态。目前市场各方对“新粮上市前,玉米价格下跌”基本达成一致看法,这也一定程度上为玉米市场降温。

新粮上市后,玉米市场的相关主体或也将更为理性地看待价格。“与去年市场各方主体一味看涨心态不同,市场各方参与玉米购销更加理性,市场操作策略也会有所改变。比如粮食贸易商做中长期库存的比例会明显减少,下游企业备货库存周期也会有所缩减等。”刘栋说。

部分市场人士认为丰收或令价格承压

“河南、山东等地天气逐渐转晴,国产新玉米集中上市的日子越来越近了,其单产、总产与品质预期也变得乐观起来。”玉米贸易商崔瑞兵告诉期货日报记者,在此之前,市场担心关内大范围连阴雨会损害玉米产量和质量,但现在看来有了新的变化。

A雨水充沛 新季玉米丰收几成定局

“我们公司的玉米业务团队这几天正在新疆调研,新租赁的粮库也进入最后的合同签订阶段,计划先收购两万吨‘试试水’。”浙江省杭州市一家玉米期货投资机构负责人老俞告诉期货日报记者,近年来新疆养殖业发展迅速,玉米常常供不足需,但由于当地玉米上市与收购时间较短,养殖企业等并不具备大量收储的能力,这就给了他们一个利用资金与烘干、仓储设备等优势“收粮待涨”的机会。与此同时,新疆玉米品质较好,加上当地气候干燥,收储后等待市场机会的过程中所面临的风险较小。老俞认为,在新疆的确看到大片大片的玉米地,丰收是一个肯定的答案,公司之所以作出收购两万吨的决定,主要还是考虑到新疆市场玉米外来资源缺乏,即使今年丰收,也不够用,当地玉米价格上涨的概率较大。

不过,业务团队的部分成员还是提出当地玉米种植面积扩大、今年预期丰收将令后期价格承压的意见。

和老俞的想法相比,陕西省西安市玉米贸易商老胡今年在东北收购玉米就显得谨慎多了。往年这个时候,老胡已经在东北到处转悠了,而今年,一天比一天低的陈玉米价格与丰收在望的新玉米长势打消了他大量收购的积极性。

“今年东北地区玉米生产形势是近年来最好的,面积增、雨水足、灾害天气少势必提高玉米总产量。”老胡认为,当前东北陈玉米数量还有不少、新玉米存在丰收预期,新陈玉米共存之际,市场价格肯定不乐观,虽然低价是收购并囤积玉米的好机会,但具体操作还需要综合分析未来的供需形势。

老胡说:“市场不但预期新疆、东北等地玉米丰收,而且预期河南、山东、河北等地玉米丰收。如果近日大家有时间在河南等地调研,那么肯定可以看到玉米生长正旺,玉米棒也比往年大一些,主要原因是自麦茬玉米播种以来,雨水相较往年充沛很多。”另外,从记者所了解的信息综合分析,当前多数地区新玉米长势喜人,丰收几成定局,重要的是今年国内玉米增产是大范围的,地区间不存在太大差异。

B进口增加 市场供应缺口已被填补

中国海关9月7日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1—8月,我国粮食进口总量为11453.6万吨,与去年同期的8496.7万吨相比增长34.8%,超过前年全年的进口量。若把6709.9万吨的大豆进口量排除掉,则1—8月国内玉米、高粱等的进口量为4743.7万吨。由上述数据看出,进口玉米及其替代品的大量涌入,已经让国产玉米产不足需的缺口得到很大程度的填补,这也是今年5月以来国内玉米期现货价格一直下滑的主要原因之一。

“除了进口玉米及其替代品,国产陈小麦与稻谷也挤占了部分国产玉米市场份额。明年上半年之前,国内玉米市场不存在明显的供应偏紧现象。”老胡介绍说,当前新麦价格较高,看似堵住了小麦替代玉米的“道路”,而实际上库存陈小麦替代玉米的现象一直存在。例如,前一时期,有关机构定向抛售的库存陈小麦和玉米的数量高达上百万吨,其中50万吨超标小麦的成交价仅在1900元/吨一线,200万吨的陈稻谷成交价则仅在1460元/吨一线。

广东省菜粕进口商李建文告诉期货日报记者,近年来国内玉米等农产品价格高企,在进口利润可观的刺激下,去年下半年以来,我国农产品进口的种类与数量均呈持续增长态势,无论是油脂油料,还是食用、饲用原粮与成品大量涌入国内,国产玉米市场份额自然被挤占,价格也随之下滑,而当前,大家最关心的问题是价格底部究竟在哪里。

“目前,各类政策性库存玉米,特别是进口玉米的竞价销售活动频繁。从计划竞价销售的数量、次数及最终的成交均价和成交率来看,需求端采购热情不高,成交价格有所下滑。”据崔瑞兵介绍,9月9日,受鲁甸县粮油储备购销公司委托,云南省地方储备粮竞价交易会计划销售玉米1570吨,全部流拍;受中储粮红河国家粮食储备有限责任公司委托,云南省地方储备粮竞价交易会(定向)销售玉米3850吨,全部流拍;中储粮广西分公司计划竞价销售玉米4000吨,全部流拍;中储粮兰州分公司计划竞价销售玉米2000吨,成交了500吨,成交率为25%;中储粮湖北分公司计划竞价销售玉米2000吨,全部流拍;中储粮广西分公司计划竞价销售玉米4000吨,全部流拍;中储粮辽宁分公司计划竞价销售玉米4526吨,全部流拍;中储粮成都分公司中央储备粮遂宁直属库有限公司计划竞价销售玉米4778吨,成交1278吨,成交率为27%。另外,9月7日,中储粮辽宁分公司计划竞价销售玉米9004吨,成交率为45%。

C猪价寻底 终端需求的支撑在哪里

大连生猪期货9月合约价格在进入交割月后创出12650元/吨的上市新低,与今年年初上市初期的最高价30680元/吨相差甚远,同时主力1月合约在9月9日下破15000元/吨的重要关口。值得关注的是,现货猪价似乎仍在寻底,部分产区生猪出栏价接近6.5元/斤。

河南省驻马店市养猪大户刘伟告诉期货日报记者,现在生猪出栏价仅有7元/斤,还没有去年同期的零头多,养一头猪要亏损数百元,他们对玉米价格的承接力下降,很多小养殖户正在缩减规模。另外,即便当前已经进入中秋节与国庆节前夕的传统消费旺季,国内生猪出栏价格与猪肉价格仍然未见起色,全国平均猪价反而不断下行,玉米等饲料原料价格上涨无望。

“玉米主要用作饲料原料,如果猪价迟迟不见底,那么玉米市场也很难出现像样的上涨行情。”崔瑞兵表示,虽然长远来看国产玉米产不足需的格局不改,但当前供应增加、需求下滑会让市场走出反向行情,在缺乏终端需求支撑的情况下,建议投资者不要过早去预期玉米价格底部。

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国内能量饲料原料的供应已经实现多元化,进口高粱、饲料大麦与小麦、碎米等的涌入均不利于玉米价格上涨。在这种环境下,投资者与玉米产业企业必须“跳出玉米市场看玉米”。俗话讲:“没有玉米的时代,只有时代的玉米。”没有终端需求的支撑,玉米贸易商包括深加工和饲料企业均是市场中的“过客”。此外,在玉米价格不断下滑之际,相关机构仍在加大市场供应,可能出于对新陈玉米顺利对接的考虑。

不过,也有市场人士认为,随着南京、郑州等地新冠肺炎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学校将在9月中下旬陆续结束网课教学,届时学校食堂重新营业,再加上当前各地餐饮业已经恢复正常,后期猪肉等价格上涨的概率还是很大的,最终会提振生猪存栏。另外,有关机构也采取了政策措施来稳定猪价,在稳价保供的指导下,玉米价格不可能一直跌下去。

据老胡介绍,山东、河北是我国玉米深加工产业企业的集中地,两地深加工企业所公布的到厂采购价对玉米行情的影响较大。从近两个月当地玉米价格走势分析,跌多涨少态势明显。后期,随着新玉米的上市,深加工企业的采购方向可能变动,东北产玉米将受到较大压力。届时,东北产陈玉米与内地产新玉米在激烈的竞争中,都可能降价促销。

山东省滨州市玉米深加工企业业务负责人表示,虽然玉米价格下滑,加工利润增加,不少企业开机率回升,对玉米需求形成利好,但深工业整体开机率及盈利水平仍处于较低水平,尚不能对玉米价格形成有效支撑。据了解,当前玉米淀粉出厂价相对平稳,部分地区售价略有上行,而玉米酒精售价表现不佳。

D进退两难 惜售同时收购更加谨慎

黑龙江省玉米贸易商孙亮告诉期货日报记者,面对陈玉米价格日渐走弱以及新玉米即将上市的局面,贸易商和下游需求企业,尤其是贸易商,进退两难。一方面,库存陈玉米成本早已高于当前现货价格,现在出手肯定亏损。另一方面,面对新玉米即将集中上市的冲击,早早租库且筹备资金准备大量收购的贸易商少了很多。对于下游需求企业来说,虽然原料库存并不庞大,但他们还是“边收边看”,并不急于囤货。

“我今年收购了5000吨优质小麦——新麦26,成本价在1.41元/斤,与当前的市场价基本持平。要是眼下没有利润,我预备等到明年2月,待市场价格涨涨再出售。”河南省濮阳县粮食经销商胡志强表示,由于资金全“压”在小麦上,且没有收购场地,今年他不准备再收购玉米了。

在河南多地调研时记者发现,今年新麦上市后价格高开稳走,加上看好后市,很多粮贩、经销商不舍得在短期内抛售。由于资金占用,一部分基层粮商在新玉米上市后无法大量收购,而这些基层粮商的收购量是不容忽视的。在缺少一支重要收购力量的情况下,新玉米的开秤价就“悬”了。

E成本增加 农民种粮收益需要保障

面对复杂的市场形势,广大农民最关心的还是玉米价格涨跌。据了解,今年春季与麦收后的6月,产区农民依据高企的玉米价格,在播种春玉米与夏玉米时,普遍扩大了面积,河南、山东、河北等地农民为此还压缩了花生、棉花等作物的面积。如今,新玉米上市临近,价格却降了下来。另外,今年,化肥、农药价格涨幅较大,玉米种植成本也比往年增加不少。因此,如何让农民种粮收益得到保障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前期,针对农资价格的上涨,有关机构出台了补贴措施,但这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民种粮收益低的问题。近期,市场传出“建议有关机构收储玉米”的声音,同时还传出“建议减少与合理进口玉米及其替代品数量”的声音。虽然这些建议还未得到回应,但从国际市场价格、有效供应、国内外价差以及海运费等方面分析,国内外港口均出现货船压港现象、海运费大幅攀升、进口利润越来越薄,未来我国进口玉米及其替代品数量下滑的概率较大。

“玉米价格过低时,农民会把玉米存起来。部分农民的非卖粮收入足以让他们摆脱对现金的需求。因此,即使新玉米上市后收购需求减少,也不要过度看低价格。”胡志强解释,河南、山东、河北等地农民拥有丰富的安全存放带棒玉米的经验,若价格较低,则大量新玉米会留在农户手中,玉米上市节奏将出现变化,同时出售时间也会拉长,新玉米集中上市的供应压力可能没有预期的那么大。

F累库开始 全球玉米产量预估上调

美国农业部9月10日夜间公布的农产品月度供需报告,上调了美国乃至全球玉米产量和库存,市场进入累库阶段。不过,玉米价格涨跌还受主产国天气、玉米制醇用量、进出口政策等因素的影响,故美国和全球玉米产量与库存的增加并不足以对我国玉米市场产生过大影响。另外,中美关系出现缓和迹象,意味着未来会有更多的美国农产品进入国内,投资者应对此多加关注。

“受益于美国主产区降水增多,美国农业部在9月农产品月度供需报告中调高了数种农作物的单产和总产,但数据符合预期,以至于报告出炉后,美国及全球农产品价格运行基本平稳,其中玉米期价出现上涨行情。”中信建投期货农产品首席分析师田亚雄告诉期货日报记者,因种植面积预估从8月的9270万英亩上调至9330万英亩,基于平均单产176.3蒲式耳/英亩,将美国新季玉米产量预估调高1.7%,至149.96亿蒲式耳,为历史次高值。与此同时,美国农业部上调了全球玉米产量和库存,新年度玉米产量预估为11.9777亿吨,8月预估为11.8612亿吨,上年度产量预估为11.1711亿吨;新年度全球玉米期末库存预估为2.9763亿吨,8月预估为2.8463亿吨,上年度期末库存预估为2.8648亿吨,8月预估为2.8075亿吨。

美国农业部还预计,由于生猪价格保持在低位,下调我国新年度用于动物饲料的玉米消费,但上调我国玉米产量500万吨。而从农业农村部等机构发布的9月中国农产品供需形势分析来看,我国新季玉米产量将达到2.7亿吨,是该机构历年产量预估的最高值。同期,进口量为2600万吨,来自美国的进口增多。与之相对的需求方面,饲用消费和工业消费分别为1.8亿吨和8000万吨,较上月估计均下调200万吨。结合供需数据,玉米年度结余预估为109万吨。

据田亚雄介绍,美国农业服务局是美国农业部负责农场服务的部门,其要求农民如实申报种植作物的面积,以获得国家补贴。该机构曾在9月初上调美国新季玉米种植面积,这在美国农业部9月农产品月度供需报告中得到确认。整体来看,美国玉米库存紧张问题缓解,期末库存预估为14.08亿蒲式耳,8月预估为12.42亿蒲式耳,环比增加1.66亿蒲式耳。另外,前期市场一度担忧玉米制醇用量或在掺混利润缩水的情况下调减,但事实并非如此,新季美国玉米制醇需求为52亿蒲式耳,与上月持平。因此,美国玉米价格在报告公布后上涨近2%,累库利空被提前消化,预计后市以振荡走弱为主,这对国内玉米市场的指引意义有限。

打赏
  • 公众号

  • 客服

免责声明:本站部份内容系网友自发上传与转载,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如涉及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30日内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