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站

国内玉米:终端备库需求有增无减 玉米新一年开门红

2021-01-06 阅读:54
 终端备库需求有增无减 玉米新一年开门红

一、现货方面

 加工企业备库工作加快,基层粮源多售出,剩余粮源有限,持粮主体惜售看涨加重,新粮上量呈减少趋势。基层余粮逐渐消耗,现货收购难度增加,北方港口上量不多。南方港口库存有小幅回落,购销升温以及到货成本居高支撑,继续提振成交价格小幅上调。国内玉米现货价格基本稳定,局部明显走高。东北产区基层余粮售粮进度加快,大部分种植户在玉米涨高价后出售,粮源进入到贸易环节库存,余粮越少,加工企业建库的意愿还较强,部分大型贸易商还继续建库存粮,收购价格继续上调。华北黄淮产区大雪过后天气已经好转,道路运输阻碍减轻,但是基层持粮主体看涨氛围越发浓厚,深加工企业到货量不断减少,加工企业进入节前备货高峰期,不断上调玉米收购价。

1.6

  二、期货方面

  12月31日CBOT-3月玉米合约收高9.5美分,报收484美分/蒲式耳。因阿根廷暂停玉米出口,南美天气干燥。

 

  1月4日大连商品交易所(DCE)玉米期货主力合约c2105开盘价2755元,收盘价2746元,涨9元,最高价2779元,最低价2741元,结算价2761元,总成交量633210手,持仓1059080手。

  三、后期关注热点

  天气变化、采购心态、饲料厂策略、国内政策、国际国内玉米市场、产区收购情况、进口玉米到港况、疫病流行情况、畜禽产品行情、国际运费变化、国际经济形势、小麦价格变化、饲料需求、天气对玉米影响等。

  四、相关新闻

  1、 12月31日美国农业部(USDA)公布的玉米出口销售报告显示:截至12月24日当周,美国2020-21年度玉米出口净销售964,500吨,2021-22年度出口净销售0吨。当周,美国2020-21年度玉米出口装船1,339,600吨。

  2、在2020/21年度(9月至次年8月)的头四个月,乌克兰玉米出口保持强劲,尽管产量同比降低600万吨。但是在本年度剩下时间里,乌克兰玉米出口很难维持当前步伐,因为其他全球供应国的竞争激烈。

  3、阿根廷政府12月30日发布的装船数据显示,在未来15天,即2021年1月份的前两周,阿根廷出口装船的谷物(包括油籽制成品)数量为546万吨,其中包括119.6万吨小麦,115.3万吨玉米,8.8万吨大麦,以及286万吨制成品。

 

  4、阿根廷政府发布的数据显示,2020年1至11月份阿根廷玉米出口量为3602万吨,出口金额58.4亿美元,相当于FOB均价为162.2美元/吨。

  五、后市分析

  受主产区新一轮坏天气影响,叠加贸易及需求端提前囤货启动,预计12月末-1月份大部分时间内,玉米价格总体偏强为主。1月中旬前后随着春节前备货逐步启动,预计价格再度上涨的几率提高。更远看,2021年玉米价格同比总体继续上涨的几率非常高。文章来源:中国饲料行业信息网

玉米又涨价了,还能涨多久?

 年底刚分析完粮价走势,果不其然,2021年玉米继续涨价。虽然涨幅不大,但总体趋势仍旧延续了去年的上涨趋势,于是,很多人对今年的粮价更加看好。但也有人担心,这波上涨趋势还能延续多久?

  今天我们就来分析一下,玉米上涨背后的原因,以及玉米还能涨多久

  价格上涨原因

  在去年玉米一路连涨,创6年以来新高。为了调控市场,国家多次投放临储玉米,给玉米降温。但效果并不是很明显,小幅回落之后,又继续呈上扬趋势。很多人纳闷:玉米到底怎么了?真的这么缺玉米吗?

  其实作为主粮来说,我们并不缺玉米。从总量上来说,从2008年以后,我们的玉米产量都是连年增长的。甚至在2015年的时候来了一次跨越式的增长,导致库存高企。那年,国家启动对“镰刀弯”地区玉米种植结构进行调整,5年内要减少种植面积5000万亩以上。这才把库存降下来。

  但现在为什么玉米一路高涨,连临储投放都“失效”了?难道是不够人们吃了吗?当然不是。因为我们真正作为食用的玉米消耗很少,仅占到玉米总量的3%甚至不到。而大部分的消耗则用于饲料玉米和工业玉米。据2019年数据统计,饲料用途占玉米总量的53%,而工业用途则占到36.5%。

  第一个因素,生猪养殖的恢复。

  相信这两年大家都有一个感觉,就是过年不像以前那么有意思了。其中一部分原因就是以前的生活水平没那么高,也只有在过年的时候能吃大鱼大肉,能穿新衣,但现在大鱼大肉人们平时随时想吃就能吃,所以到过年时也就没那么期盼了。

  这也意味着,人们对肉类的消费明显增加了。

  再加上前两年受猪瘟和政策的双重影响,生猪养殖受到重创,产能下降了30-40%。2020年一号文件就特别提出大力恢复生猪养殖,到年底时农业部数据显示,恢复到了大约80%以上。

  随着生猪养殖恢复,国内疫情逐渐控制,饭店学校等餐饮大户也恢复营业,猪肉恢复了正常市场流通。养殖的恢复,自然对饲料的需求也跟着上涨,豆粕饲料更是一路猛增。但是我们不是大豆主产国,长年对大豆的进口依赖度很高,而现在又受疫情影响,进口大豆的价格也呈上涨趋势,于是玉米饲料便更受养殖户青睐。这是助推玉米价格一路高涨的一个重要因素。

  第二个因素,则是工业的发展,对工业用玉米的需求上升。

  2016年的时候,工业玉米的消耗量大约占到30%左右,但到2019年的时候,这个数字就涨到了36.5%。

  近几年,玉米深加工产能扩增比较明显,随着很多项目的投产,所以对玉米的需求量激增。两节临近,许多企业节前备货意愿较强,而目前加工企业玉米库存普遍不高,所以对玉米价格的上涨有一定助推作用。再加上北方地区强降雪天气影响,交通受阻,运输减少,也导致企业着急备货提价收购的举动。

  第三个因素,就是2020年玉米一路高歌,振奋作用一直延续至今。大家对玉米有所期待,存粮意愿更高,并不急于出售。

  还能涨多久?

  我们之前说过,要分析价格走势,需要关注两件事:一是供需,二是调控。但现在又增加了第三个因素,即国际行情。

  有人说,疫苗也都出来了,疫情应该也差不多能控制了吧。咱们之前说过,疫情控制是一回事,疫情的影响后置是另一回事。尤其对农业来说,所遭受的影响并不能当即反应出来,往往就会延迟反应。所以,特殊情形下,我们也需要考虑国际粮食走势。

  首先,从国内供需来看,两节期间,猪肉需求猛增,根据前面的分析,带动玉米饲料需求也上涨。所以,这对玉米来说,仍是一个价格上涨的助推因素。

  第二,工业用玉米近两年的增长趋势来看,是有所减缓的。一是因为疫情停工,二是因为玉米涨价以后,成本提高了,所以一些企业虽然有提价购买的意愿,但总体不像以往那样大量,而是变成放缓脚步,分阶段来收购。但随着疫情被控制,企业的生产效率会逐渐加快恢复上来。

  第三,再看供给端。年底农村会议强调了粮食安全,所以对三大主粮不会强硬打压,所以供给上大概率是十分充足的。

  第四,随着年节猪肉需求增加,猪肉价格上涨,玉米也跟涨。这其实是个常规现象,因为年节涨价浮动在以往都是正常现象,但在节后,随着生猪产能完全恢复,价格会回归平稳,这时针对玉米可能会再有几波调控性投放,以平稳市场。

  第五,国际形势。据中商产业研究院数据库显示,2020年1月到10月,中国玉米的进口量为782万吨,同比增长97.3%。如果按这个推算,2020年玉米进口量应该增长超过100%,也就是至少翻了一倍。前面说过,疫情的影响要延迟反应,2021年的粮食紧缺度只会比2020更高。所以,从国际市场大形势看,各国都在优先保证本国供应,其次也会利用提高出口价格来达到制约他国和恢复自己的目的。

  结语

 

  所以,综合来看,2021年玉米价格仍大概率是上扬趋势。但不排除小幅回降,这个回降可能出现在节后和年中这两个时间。与玉米一起上涨的,还有猪肉。对于猪肉价格情况,更是争议颇多。但认为,猪肉的情况和玉米不同,所以不能一概而论。文章来源:新农观

国家再次收紧玉米深加工产业

从产业发展的角度讲,发展玉米深加工产业,必须处理好产业发展与安全的关系,产业发展必须服务于国家粮食安全,绝不能以牺牲粮食安全为代价换取经济效益。

  2020年国内玉米价格一直处于涨势,被称为国内玉米的“黄金年”。针对玉米价格持续上涨的情况,国家有关部门从供给和需求两端发力,采取投放临时储备玉米、增加进口和严格限制玉米燃料乙醇加工产能扩张等“组合拳”,着力稳定市场价格,但玉米价格仍保持高位运行。

  抛开新冠肺炎疫情、水灾、台风、资本炒作等因素,玉米加工快速发展,消费需求旺盛,是推高玉米价格上涨的重要动力。国内玉米消费包括口粮消费、饲料用粮、工业用粮和种子用粮四大类,其中,口粮消费需求弹性较小,种子用粮甚少,饲料用粮和工业用粮等粮食消费需求急剧增加,是导致今年玉米消费总量扩张、价格上涨的重要因素。

  玉米是加工程度高、产业链长的粮食品种。国内玉米加工产品以淀粉、酒精、味精、赖氨酸以及玉米燃料乙醇等为主,玉米深加工产业对整个社会和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起着巨大推动作用,成为主产区发展经济的战略选择。但是,玉米深加工产业过度发展会挤占饲料玉米的正常供应,影响肉蛋奶等食品供应安全。为了确保口粮和饲料消费需求,我国在发展玉米深加工的时候,一直坚持“不与人争粮、不与粮争地”的原则。

  近年来,我国对玉米深加工的政策经历了从大力推广到严格控制的变化。在玉米出现阶段性过剩、市场供求相对宽松的时候,国家顺应合理消化玉米库存的要求,采取下放玉米深加工项目审批权限到省、取消外资进入玉米深加工行业的限制,以及对深加工企业给予收购补贴等一系列政策,加大玉米加工转化力度,提高产能利用水平,玉米去库存效果显著。在玉米供需形势开始发生逆转时,国家再次收紧玉米深加工项目审批,严格限制玉米燃料乙醇加工产能扩张,促进玉米产销平衡,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目前,我国已经形成的巨大玉米深加工产能,成为拉动玉米消费的重要动力,有业内人士预计,未来玉米深加工将是玉米消费的重要增长点。从产业发展的角度讲,发展玉米深加工产业,必须处理好产业发展与安全的关系,产业发展必须服务于国家粮食安全,绝不能以牺牲粮食安全为代价换取经济效益。

  临储玉米发挥着宏观调控“蓄水池”和市场“稳压器”的作用。2020年临储玉米去库存任务完成后,玉米市场将深度进入市场化运行轨道。面对变幻莫测的市场形势,我国有能力保障玉米市场供应,但也面临着潜在的风险和挑战。

  首先,2020年玉米价格上涨增加了农民种粮收益,提高了农民种植的积极性,预计2021年玉米种植面积将会大幅增加,但是势必会挤压大豆种植面积,引发新一轮种植结构调整。

  其次,在一定比价关系下,稻谷、小麦和玉米之间有可替代性,随着玉米价格高涨,一些企业用稻谷和小麦替代玉米做饲料,国家有关部门也加大了库存小麦和水稻的投放力度。但如果大量使用库存稻谷和小麦替代玉米,可能会影响口粮安全。

  再次,2020年玉米及其替代品大量进口有效改善国内供应,玉米进口量超过2020年玉米进口配额,但从长远看,过量进口有可能对国内粮食产业安全造成冲击。

  最后,我国有完善的粮食储备体系和应急供应保障体系,是稳定市场的“定海神针”,但粮食储备机制还需要不断完善。

 

  展望2021年,国内玉米供需趋紧的局面估计还会继续,但我国完全有能力有底气保障玉米供应,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文章来源:经济日报

打赏
  • 公众号

  • 客服

免责声明:本站部份内容系网友自发上传与转载,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如涉及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30日内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相关资讯